所情概况


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原新技术研究所)位于北京院本部,成立于2005年11月,是我院为适应新时期国家林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促进林草事业发展,适应全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而成立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21年10月根据中央编委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批复,依托原林新技术研究所,整合湿地研究所、荒漠化研究所、盐碱地研究中心、草原研究中心等机构优势力量,新组建成立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生态所现有在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林草局揭榜挂帅项目、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与课题50余项。现有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协同创新中心、长期科研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15个,主要分布在四川、北京、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辽宁、河南、河北等地。

荒漠化研究方面在防沙治沙、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沙生植物繁育、沙漠科考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旱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织完成“九五”-“十二五”期间科技支撑等项目,牵头组织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考、全国沙地补充调查与志书编撰,发起并组织首次黑戈壁综合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沙漠、戈壁、沙地科考的最后空白。三项成果入选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先后荣获科技部“十一五”创新团队奖和国家林业局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低覆盖度防风治沙的原理与模式”成果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

湿地研究方面专门从事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构建了11个研究领域包括湿地恢复、湿地生态过程与效应,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植物生态、湿地景观与规划设计、湿地资源管理与环境效应、湿地动物生态、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污染与防治、湿地政策与规划、红树林保育和利用。相关成果推广的全国20多个省市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1项。

盐碱地研究方面开展耐盐碱植物遗传改良与育种学、耐盐碱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耐盐碱植物培育与资源利用学、盐碱地造林与生态学研究,服务于我国盐碱化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草原研究方面重点开展草原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管理、退化草原恢复、草原监测与评价、草原资源与利用、林草复合系统等基础应用研究,为我国草原生态安全保障与草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其它研究包括开展林业战略与规划设计、林业碳汇与市场、保护地规划、国家储备林规划与可研、森林多目标经营、 生态经济与政策、森林康养、园林景观规划设等。




地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电话:***********

邮箱:****@qq.com

Copyright © 202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京ICP备09146141号